9月17日,由中共马尾区委宣传部主办,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承办的甲午海战英烈公祭活动在马江昭忠祠举行。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今年的公祭活动小规模举办,但流程、规制严格按照历史上昭忠祠甲午海战烈士祭奠仪式的仪程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于近期发现的昭忠祠档案中,不仅找到了缺失近半个世纪的碑文内容,更填补了昭忠祠直接档案的空白,为昭忠祠注入生动鲜明的文化内涵。
上午10时,参加活动的船政后裔及社会各界代表肃然伫立昭忠祠大殿内,集体行三鞠躬礼,齐声诵读祭文,致敬英雄。
船政后裔陈榕在公祭仪式后亲眼一览昭忠祠档案,“我的祖父陈兆锵曾经作为北洋海军军官参加过甲午黄海海战,1915年调任福州船政局局长,主持船政工作,面对当时船政财政困难的境地,1920年,他动员海军有志同僚,集资重建昭忠祠,之后又推动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烈士合祀入祠。并撰写《重建马江昭忠祠、墓记》镌刻于昭忠祠碑石之上,但后来由于战乱,碑文破损。”重见碑文全文,让陈榕很是兴奋,“时隔半个世纪,破损的石碑被补齐,不仅补齐了相关史实,更传承了爱国精神。”
这次昭忠祠档案的发现是多方协力的结果,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福州研究者、船政后裔、四川日报以及台湾学者长期关注研究,在台湾保存的民国时期的档案里面,意外地发现了几套完整的昭忠祠的卷宗,揭开了很多秘密。
“这批档案对于中国海军历史研究意义重大。”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告诉记者:“1920年代,海军部为了把甲午烈士迎入马尾的昭忠祠祭祀,需要征集这些烈士的事迹,也就是在这时,发现从清代以来竟然没有系统整理过甲午海军烈士的名单,因而当时在海军界内部掀起了一场活动,主要由曾经参加过甲午海战的将士以及曾经跟甲午将士相识的官兵,通过回忆一点一点记录,形成了在今天流传十分广泛的这份甲午烈士名单,并据此奉入昭忠祠合祀。”
也正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共同回忆和事迹征集中,发现了许多生动的事迹。这其中就包括邓世昌的儿子报送的邓世昌的事迹,还有甲午海战亲历者——冰心父亲谢葆璋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福州海军学校报送的报告里详细记录了当时谢葆璋所在的‘来远’舰着了大火,谢葆璋在轮机舱帮助处理轮机,保持军舰能够正常运行。但因为火势太大,烟雾笼罩着整个机舱,什么都看不见,所有机舱人员都趴在地板上,防止烟灌入口鼻,依靠手来摸索阀开关保持蒸汽机的运转,他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英勇抗争,战斗到最后一刻。”如此详细的记录,补充了甲午海战的历史细节。同时,一些档案还修正了甲午海战的某些历史评价和叙述,“1895年2月威海刘公岛保卫战期间,日本军舰趁着夜幕进入威海湾偷袭,用鱼雷击沉了我们的军舰。以往关于甲午海战的叙述大多据此描述我军消极怠战,敌军来袭,我军无动于衷,在睡梦中被击沉了军舰。但是在这份档案里,亲历者直接描述了那一天凌晨3:00,在日军鱼雷艇刚刚进入威海湾时,北洋海军就已经发现,随即展开了激烈的阻击作战,很多这种修补性资料,对一些历史的印象、历史的评价会有一些调整,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当前,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对海洋、海权的重视已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历史高度,这批昭忠祠档案,能让我们更好地回首中国海权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先行者们为了保卫国家的海权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我觉得会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向海图强的坚定自信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陈悦说道。
据了解,下阶段针对发现的这批档案,将作为重要资料收入昭忠祠馆藏,为昭忠祠注入丰富的内容内涵,使得昭忠祠成为查找中国近代海军烈士事迹的重要档案库;与此同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联合四川日报首席记者王国平等学者正在整理标点这批档案,后期将作为马江昭忠祠档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布。陈悦介绍道:“文献史料躺在库房里、博物馆的展柜里,无法发挥它的更多价值,只有公之于众才能引起研究热潮,为研究者们提供更多的素材更多的资料,推动研究的深入。”本文来源于“马尾的事儿”